骄傲!实至名归的“河北大工匠”!他是裕华钢铁的哪位厂长? -龙8网站

骄傲!实至名归的“河北大工匠”!他是裕华钢铁的哪位厂长?

作者: 来源:武安市裕华钢铁有限公司 发表时间:2018-12-06 10:08:17 浏览:1780次  

这个名字你是否感觉很熟悉?

这张面孔你是否感觉很亲切?

这篇报道是否感觉很振奋人心?

欲求真相,

请看下文!

   2018年12月1日《河北工人报》第八版“河北大工匠”的整版内容报道的不是别人,正是我集团裕华钢铁有限公司高速线材厂设备厂长——郭杨利。当带着油墨馨香的这份报纸传到公司的时候,这份殊荣似乎不只属于郭杨利,而让每一个普通工友都倍感自豪。

    郭杨利,河北裕华钢铁有限公司高速线材厂设备厂长。靠着精湛的技术和爱琢磨的韧劲,他先后对300多台(件)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和革新,每年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支出近千万元;他培养的多名徒弟被公司聘为了技术干部。他本人先后获得公司技术能手、技术标兵和技术创新状元,省总工会、省科技厅以他的名字命名“郭杨利创新工作室”,该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授予“河北省工人先锋号”称号。


人物速写


        穿一身略显肥大的工装,但干净清爽。不太健谈,只在谈到自己的技改、研发项目时,才打开话匣子。

     毕业于武安市职教中心机电专业的郭杨利,在裕华钢铁有限公司可谓是个“奇人”。公司员工都知道郭杨利爱琢磨、擅观察,总能对机械设备找出创新点。经过他的改进,设备使用率和职工工作效率大幅提高。

“跟着郭杨利就能学到真本事。”高速线材厂的员工发自内心地佩服他。郭杨利的徒弟,人人技术上都有两把刷子。被郭杨利吸纳到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人员,在公司技术比武不是技术标兵就是技术能手。


1、被破格聘任的设备科长

    2007年7月,河北裕华钢铁有限公司新建的高速线材厂进入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。这时,郭杨利从武安市太行锅炉厂来到了公司,成为高速线材厂设备科的一名普通员工。

    当时,设备生产厂家的安装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。郭杨利作为一名刚进公司的普通员工,领导只是安排他搬搬抬抬,干些重体力活。

    别的职工有点空闲,就闪在一边闲聊、休息,郭杨利呢,为了尽快熟悉设备性能,掌握设备安全运行数据,口袋内装着笔和本,一有时间就缠着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问个不停,并详细地记录到本子上。

    “设备生产厂家的安装技术人员对技术也很保守。看起来很和蔼,有时候给你谈了半天,也都是云里雾里,深层次的技术问题根本不说。”郭杨利笑着说,“他有千条妙计,我有一定之规。我想尽办法和安装调试人员套近乎。那时,我还不会吸烟,每天买两盒好烟揣进口袋,见缝插针给安装师傅敬烟。我家离厂区近,步行也就20分钟的路程,于是我就时不时把几位师傅请到家里,请他们吃饺子。时间长了,他们看我是真心学技术,也就不再保守了,基本上是有问必答。”

    加热炉入炉炉道有8个托辊,一般10天左右轴承就报废。频繁停炉不仅影响炉体寿命,仅点火一次就要就用掉一万多元的柴油。再加上影响生产、购买轴承,公司领导对此很闹心。

郭杨利为查找事故原因,连续几天黏在事故现场,用卡尺卡量间距,测算数据,最终确定“罪魁祸首”是托辊轴承座高于入炉滑道。对托辊轴承座的高度进行改造后,更换一次能运行五年。在试生产期间,由郭杨利牵头,对设备安装设计有缺陷的近十台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。


2、小科长挑起技改大梁


    顾名思义,设备科的职责是负责设备管理并确保其安全运行。

    郭杨利初任科长时,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,工作虽有激情,毕竟不是专业科班出身。设备安装时,他跟着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安装人员,虽然也明学、偷学了一些专业知识,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设备生产厂家的安装人员撤离后,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问题便接二连三地暴露出来,既有设备设计的问题,也有安装时不严谨的问题。面对高速线材厂大大小小数百台(件)设备,郭杨利经常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
    为了尽快让生产走上正轨,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,他在办公室支了一张简易床,从家里搬来了被褥,一日三餐在职工食堂就餐——虽然他家离厂区步行不足20分钟,骑车也就10分钟的时间。

    “那时,白天在办公室里很少能看到郭杨利的身影,在车间他盯在设备旁,对照安装图纸看设备运行,听运行声音。”郭杨利的同事说,“在高速线材厂工作的老职工,至今都还记得顺口溜‘职工三班倒,班班见杨利,’晚上12点以前,他极少回办公室睡觉。”一个月下来,他身上掉了有十斤肉。

    “那时,设备科的同事,对设备的性能也不是太了解,车间新进厂的职工虽然进行了岗前培训,但对操作技能也不太熟练。”郭杨利介绍,因为太专注了,有时候晚上躺在办公室里,耳朵却产生了错觉,明明设备运转正常,耳朵里却听到那时,精轧机上使用的轧辊,使用一两个月就崩裂一次。轧辊崩裂,精轧机就要被迫停产,但根源却怎么也找不到。

    起初,公司领导和同事都觉得是轧辊的质量有问题,更换了轧辊后,运行了一个多月,轧辊又崩裂了。有人就说:轧辊的寿命就是两个月。郭杨利却心存疑虑,他认为肯定还有不为人知的原因。

郭杨利一方面用手机向生产厂家的安装师傅请教,一方面分析原因。他白天想、晚上想,嘴唇上起了火泡。

    有一天晚上,他突然想起了冷却轧辊的那7个水嘴,难道是问题出在水嘴上,没有达到冷却效果?于是,他试着调试增加水嘴的数量。9个水嘴,失败了;11个水嘴,还是失败了;直到安装了13个水嘴,设备运转正常了,轧辊崩裂的难题终于被攻克了。“仅这一项技术改造,一年就能为企业节资近百万元。”郭杨利的徒弟、轧钢车间工段长孙江卫介绍说,“别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,我师傅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。”

    事事留心、处处留意,才能找到创新点。车间轧机箱上有10块面板,每块面板上都焊有一个水管接头,接头一坏,面板也就报废了,而换一块面板需3万元。员工对此都习以为常了,他们说:“坏了就换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。”

    郭杨利觉得,因为一个接头就损失一块面板,太可惜,得想个办法。那段时间,他整天苦思冥想,但没有头绪。

    俗话说: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他从自家餐桌上铺的餐桌布找到了灵感。一次,郭杨利给家里买了一张新餐桌,但忘了买餐桌布。爱人说,在买来餐桌布以前,新餐桌先不用。郭杨利灵机一动,给餐桌铺餐桌布是保护餐桌减少磨损,同样的道理,如果在轧机箱面板上再加一层面板,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?于是,他在面板上打了四个孔,将一块面积相同的面板用螺栓固定在上面,然后再对水管接头进行焊接,使问题得到了圆满地解决。

3、修复故障让生产厂家叹服


    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,最发愁的就是设备出现故障。请生产厂家来维修,时间长、花费高,停产等待公司耗不起。但一台设备少说也有上百个零部件,多者成千上万,一个零部件坏了,整台设备说不定就趴窝了。最好是培养自己的“全科医生”,能够对引进的设备“看病拿药”。为实现这一愿望,郭杨利研究图纸,自费购买专业书籍,不断完善自我、充实自我。

    2014年9月上旬的一天,生产车间的飞剪定位轴因故障不能运转了,求救的电话打到生产厂家,厂家答复最快也得国庆假期后才能安排维修人员。公司无奈,只能停产等待。

    郭杨利坐不住了,这个初生的牛犊想试一试。当时,公司领导既想死马当活马医,让他试试,又怕他决心大手艺低,将聋子治成哑巴,弄不好原来的故障没排除了,还损坏了其他零部件。

    但生产线不等人,最后公司领导揪着心答应让郭杨利试试。从此,郭杨利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。他一遍遍地在车间的飞剪定位轴前查找故障点,翻看图纸,并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向周边钢铁公司的维修同行进行请教,用故障排除法最终确定是由于飞剪定位轴没有固定轴位的键槽,导致定位轴因长期磨损造成减速箱体报废,这属于原设计存有缺陷。

    根源找到了,但在定位轴的什么部位加键槽?加多大型号的键槽?这又成了一道难以解开的“方程式”。郭杨利又开始了没日没夜地研究。他测算数据、绘制图纸,盯在公司制修车间的车床前,一次次改换加装键槽的部位,一次次更改键槽的型号。为了工作,有多少次忘了去食堂吃饭,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。国庆假期后,当生产厂家来电话说近期将派人前来维修时,车间恢复生产已有两个星期了。生产厂家相关负责人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,大为惊讶,连连说,你们厂的技术人员太厉害了。

    2011年元旦这天,高速线材厂车间的轧机减速机的齿轮坏了,公司仓库也没有库存。如果从南京的生产厂家进货,需厂家来人进行测量、进材料、加工赶制,大约需2个月时间。郭杨利提出来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,先在邯郸找一家加工厂赶制齿轮,解决燃眉之急。郭杨利和同事带着图纸跑遍了邯郸市区的大街小巷,一个个配件加工厂的负责人都表示歉意,原因是加工厂不敢确保质量,怕引起经济纠纷。

    公司领导在电话里了解情况后,心里也没底了,对郭杨利说:“你们尽力了,回来吧。等厂家的货什么时候到,咱就什么时候恢复生产。”郭杨利不死心,他和同事又找到一家配件加工厂,这家老板同样不敢揽下这个瓷器活。郭杨利为打消老板的顾虑,说:“我是机械数控专业毕业的,我和你们一起去采购钢材一起上机床加工,只要我认为加工的产品符合要求,别管能用不能用,企业不出这笔经费,我个人给你,决不能让你们赔一分钱。”三天后,加工的齿轮运回公司安装在了减速箱上,且运转正常,完全符合设计要求。

    就这样,郭杨利靠着精湛的技术和敢于担当的精神,被公司聘任为设备厂长。


4、技术创新有了更高目标


    郭杨利担任设备厂长后,积极充实自我,通过自学取得了《设备管理工程师》证书,将工作的重心也由设备维护向设备管理转移。他牵头修订并完善了设备管理制度,创造性地推行了操检合一作业模式,让车间职工基本达到了既是设备操作者,又是维修者的标准。

    在河北裕华钢铁有限公司,如果哪位职工被郭杨利收为徒弟,或被吸纳到创新工作室,那是特有面子的事。因为职工们知道,跟着郭杨利能学到真本事。郭杨利说:“我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,只有更多的职工掌握了技术,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搞得更好。”

    设备科长郭富学是郭杨利的徒弟,他就特别佩服自己的师傅:“我师傅是‘活电脑’,车间每台设备的构造、功能都刻在了他的脑子里。我们处理不了的技术难题,只要我师傅出面就能手到病除。年轻人碰到生产设备操作问题问他,他都会耐心讲解。从原理到操作要点,分析解释得特别透彻。”

    在高速线材厂,职工见了郭杨利,没人喊他厂长,都叫他师傅。郭杨利解释说,职工的一句师傅,既是对我的尊重,也加重了我将技术传给职工的责任。

    俗话说:强将手下无弱兵。郭杨利的多名徒弟已担任了工段长、科长、车间主任,还有10余名徒弟担任了班组长。

    如今,郭杨利带领他的创新团队,对技术创新又有了更高的目标。“作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,要顺应时代潮流,紧跟时代步伐,要把创新的方向放在节能减排上,为打造绿色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”郭杨利说。

    “行动最有说服力”,说一千道一万,不如脚踏实地好好干!郭杨利成功的背后,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与汗水,才有了今天的成就。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,每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的成功。冀钢集团重视人才,发现人才,留住人才,利用人才,求才若渴,给每个人同样的发展平台,那么同样优秀的你,看了郭杨利的故事后,是否激发了你的工作热情,不断的开拓进取,超越自己,实现人生的凤凰涅槃!

上一篇:国家宪法日,我们一起学宪法!
下一篇:内蒙古赤峰市经信委党组成员、总工程师史凤来一行到我集团考察观摩